(一)腹部分區(qū) 臨床上常用的有四區(qū)法和九區(qū)法。
四區(qū)法:是通過臍做一水平線和一垂直線,將腹部分為右上腹、右下腹、左上腹和左下 腹四區(qū)。
九區(qū)法:是由連接左右第10肋骨下緣及連接左右髂前上棘的兩條水平線,將腹部分為 上、中、下三部;再分別通過左右髂前上棘至前正中線之中點作兩條垂直線將上、中、下腹 部各分為左、中、右三部,共9個區(qū)域。
(二)腹部視診 1.腹部外形 過度肥胖、妊娠晚期、大量腹水、胃腸脹氣、急性胃擴張、腹內(nèi)巨大腫瘤等,可使腹部膨?。粯O度消瘦、嚴重脫水、惡病質(zhì)者腹部凹陷,甚至呈"舟狀腹"。 2.腹壁靜脈曲張 正常人的腹壁靜脈一般看不清楚。 當(dāng)門靜脈循環(huán)障礙或上、下腔靜脈回流受阻時,由于側(cè)支循環(huán)形成,腹壁靜脈可顯而易見,甚至曲張。正常時,臍以上的腹壁靜脈血流方向向上,臍以下的腹壁靜脈血流方向向下。當(dāng)門靜脈高壓時,靜脈曲張以臍為中心,曲張靜脈的血流方向與正常相同。如上腔靜脈回流受阻,則臍上、臍下的腹壁靜脈的血流方向均向下;如下腔靜脈回流受阻,則均向上。 3.胃腸蠕動波和腸型 有幽門梗阻時,在上腹部可見到自左向右移動的胃蠕動波;腸梗阻時,在腹壁可看到腸蠕動波和腸型。
(三)腹部觸診 1.腹壁緊張度 正常人腹壁柔軟,無抵抗。當(dāng)腹內(nèi)有炎癥時,腹肌可因反射性痙攣而使腹壁變硬,有抵抗感,稱腹肌緊張。意義:急性胃穿孔引起急性彌漫性腹膜炎時,全腹肌肉緊張顯著,硬如木板,稱"板狀腹"。 結(jié)核性腹膜炎由于慢性炎癥,腹膜增厚,觸診腹壁有柔韌感,似揉面團的感覺,稱"揉面感"。 2.壓痛及反跳痛 腹部觸診有壓痛后,如觸診的手指在原處繼續(xù)加壓稍停片刻,然后突然將手指迅速抬起,此時病人腹痛明顯加重,稱為反跳痛。 意義:當(dāng)腹內(nèi)臟器或腹膜有炎性病變時,可出現(xiàn)相應(yīng)部位的壓痛。反跳痛是壁腹膜已有炎癥累及的征象。 3.腹部腫塊 腹部觸及腫塊時,應(yīng)注意其位置、大小、形態(tài)、硬度,有無壓痛與搏動,能否移動,以及與周圍器官和腹壁的關(guān)系等。 4.肝臟觸診 觸診肝臟時,囑病人平靜地進行腹式呼吸。測量肝臟大小,由右鎖骨中線肋緣至肝下緣的距離、劍突下至肝下緣的距離表示,以厘米計算;其質(zhì)地一般以質(zhì)軟、質(zhì)韌和質(zhì)硬三級表示。正常成人的肝臟一般觸不到,腹壁松弛的病人,當(dāng)深吸氣時在肋下緣可觸及肝下緣,但在1cm以內(nèi);在劍突下可觸及肝下緣,多在3cm以內(nèi);其質(zhì)地柔軟,表面光滑,邊緣規(guī)則,無壓痛,無搏動。 5.脾臟觸診 正常脾臟不能觸及。脾臟腫大的程度分為輕度腫大(深吸氣時,脾下緣在左側(cè)肋下不超過3cm),中度腫大(脾下緣在肋緣下3cm至臍水平線)高度腫大(脾下緣超過臍水平線下)。 6.膀胱觸診:
(四)腹部叩診 1.正常腹部叩診音 正常腹部叩診除肝、脾所在部位呈濁音或?qū)嵰敉猓溆嗖课痪使囊?。意義:明顯鼓音可見于胃腸高度脹氣、胃腸穿孔病人。 2.正常人肝濁音界位于右鎖骨中線第5肋間水平至右肋下緣,意義:肝濁音界擴大見于肝癌、肝膿腫病人,縮小見于肝硬化、急性肝壞死病人:消失見于急性胃腸道穿孔病人。 3.移動性濁音 當(dāng)腹腔內(nèi)含有一定量液體(游離腹水超過10OOml)時,可查得隨體位不同而變動的濁音,稱移動性濁音。見于肝硬化腹水、結(jié)核性腹膜炎等病人。
(五)腹部聽診 1.腸鳴音 正常人的腸鳴音每分鐘4~5次,若超過10次稱腸鳴音亢進,見于急性腸炎; 如持續(xù)3~5分鐘以上才聽到1次或聽不到腸鳴音,稱腸鳴音減弱或消失,提示有腸麻痹存在。 2.胃振水音 意義:正常人僅在飯后多飲時出現(xiàn),如在空腹或飯后6~8小時以上,胃部仍有振水音,則提示胃排空不良,見于幽門梗阻、胃擴張等。
推薦上海博友科教儀器設(shè)備有限公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