灌腸是將一定量的溶液通過肛管,由肛門經(jīng)直腸灌入結(jié)腸,以幫助病人排便、排氣。也可借輸入的藥物,達到確定診斷和進行治療的目的。
大量不保留灌腸;
其目的為軟化和清除糞便,排除腸內(nèi)積氣。清潔腸道,為手術(shù),檢查和分娩作準備。稀釋和清除腸道內(nèi)有害物質(zhì),減輕中毒。為高熱病人降溫。
操作方法;
備齊用物攜至病人床邊,囑其排尿,大病室用屏風遮擋病人。協(xié)助病人取左側(cè)臥位(根據(jù)腸道解剖位置,借助重力作用使溶液順利流入腸腔),脫褲至膝部,右腿屈膝,左腿自然伸直,臀部移至床邊,將橡膠布和治療巾(或一次性尿布)墊于臀下,彎盤置臀邊。如病人肛門括約肌失去控制能力,可取仰臥位,臀下置便盆,勿暴露病人下肢,蓋好被子。掛灌腸筒于輸液架上,液面距肛門40-60cm,潤滑肛管前端,將肛管與灌腸筒上的玻璃接管相接,放出少量液體,排出管內(nèi)氣體,用止血鉗夾緊橡膠管,左手持手紙分開病人臀部,顯露肛門,囑其張口呼吸,使肛門括約肌放松,按解剖特點插管,即先向前,再右后,輕輕插入直腸10-15cm,松開止血鉗,固定肛管,使溶液緩緩流入。觀察內(nèi)液面下情況,如溶液流入受阻,可稍移動肛管,必要時檢查有無糞塊阻塞。若病人有便意,應將灌腸筒適當放低,減慢流速,并囑病人深呼吸,減輕腹壓。待溶液將流盡時,夾住橡膠管,用衛(wèi)生紙包住肛管拔出放入彎盤內(nèi),擦凈肛門。囑病人平臥盡可能保留5-10分鐘后排便,以利糞便軟化。不能下床的病人,給予便盆,將衛(wèi)生紙放在病人易取處。便畢,協(xié)助虛弱病人揩凈肛門,取出便盆、橡膠單和治療巾。幫助病人洗手,整理床鋪,開窗通風。觀察大便情況,必要時留取標本送驗。
小量不保留灌腸;
其目的為軟化糞便。為保胎孕婦、病重、年老體弱、小兒等病人解除便秘。
排出積氣。為腹部及盆腔手術(shù)后腸脹氣病人排除腸道積存氣體,減輕腹脹。
操作方法;
備齊用物攜至病人床邊,潤滑肛管前端,用注洗器吸取溶液,連接肛管,排氣后夾住肛管,輕輕插入直腸內(nèi)10-15cm,松開止血鉗,將溶液緩緩注入,灌畢,將肛管末端抬高,使溶液全部注入,然后反折肛管,輕輕拔出,放于彎盤內(nèi)。囑病人平臥盡可能保留10-20分鐘后排便。
清潔灌腸;
其目的為了徹底清除滯留在結(jié)腸內(nèi)的糞便,為直腸、結(jié)腸檢查和術(shù)前做準備。稀釋腸內(nèi)毒素,促其排出和物理降溫。
操作方法 ;
反復多次進行大量不保留灌腸,第一次用肥皂水灌腸,排便后,再用生理鹽水灌腸,至排出液清潔無糞塊為止,注意灌腸時壓力要低(液面距肛門不超過40cm)。灌腸應在檢查或手術(shù)前1小時完成,禁用清水反復多次灌洗,以防水與電解質(zhì)紊亂。
保留灌腸;
目的 自肛門灌入藥物,保留在直腸或結(jié)腸內(nèi),通過腸粘膜吸收,達到治療目的。常用于鎮(zhèn)靜、催眠及應用腸道殺菌劑等。
操作方法 ;
保留灌腸前囑病人排便或給予排便性灌腸一次,以減輕腹壓及清潔腸道,便于藥物吸收。
腸道病患者在晚間睡眠前灌入為宜,灌腸時臀部應抬高10cm ,利于藥液保留,臥位根據(jù)病變部位而定,如慢性痢疾病變多在乙狀結(jié)腸和直腸,故采用左側(cè)臥位為宜,阿米巴痢疾病變多見于回盲部,應采取右側(cè)臥位,以提高治療效果。
其它操作同小量不保留灌腸,但入肛管要深,約15-20cm ,溶液流速宜慢,壓力要低(液面距肛門不超過30cm),以便于藥液保留。
折管拔出后,以衛(wèi)生紙在肛門處輕輕按揉,囑病人保留1小時以上,以利藥物吸收,并做好記錄。
注意事項;灌腸前了解病變部位,以便選用適當?shù)呐P位和插入肛管的深度。為提高療效,灌腸前囑病人先排便,掌握“細、深、少、慢、溫、靜”的操作原則,即:肛管細,插入深,液量少,流速慢,溫度適宜,灌后靜臥。
相關(guān)模型推薦;灌腸訓練仿真模型,電子導尿灌腸教學實習模型,高級灌腸和輔助排便訓練模型,氣管/鼻飼/吸痰/洗胃法